日夕导航

虚岁揭秘:是谁发明的?你知道吗?


文章编号:18661 / 更新时间:2024-03-05 14:58:21 / 浏览:

每当年终,年轻人内心的炮仗,就被虚岁引发。妈妈啊,我才刚过了21岁生日,不要说我虚岁23岁呀。前辈们对虚岁仿佛着执念,无论怎么强调,他们总是兴致勃勃地往你的年龄上加一两岁(甚至三岁),然后催促你说你已经够大了,何时才能结婚立业升迁发家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困惑,明明平时都注重显年轻,为何到了虚岁这里就变了呢,非要把年纪往上说?更有人表示,虚岁的使用场景实在太有限说虚岁还是实岁,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容易引起误会。

问题来了,虚岁是怎么来的呢?既然这么不方便,为什么会有虚岁这个说法有人说,周岁是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时间,而虚岁是算上了怀胎十个月的时间。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虚岁的原理与历法有关。我们通常使用的是以公历生日为准,出生时为0岁,每过一个生日增加一岁。而虚岁则是以农历新年为基准,出生时算1岁,每逢一个农历新年增加一岁。古是过周岁还是虚岁,我们无从得知。

从秦始皇十六年开始,一直到清朝宣统三年《户籍法》颁布前,官方的户籍和档案只记载的出生年份和年龄,不记录出生的具体月日,待一定时机到来,便给所有人的年龄加一岁。因此,从制度层面看,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来并不存在周这个概念。那么民间习俗又是怎样呢?1930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就提到我国的老传统习惯是用旧历来算年龄,所谓的年龄都是虚的,不是实足的。

尽管古人也有祝寿、庆生的习俗,但当时人们往往把生日仅仅视作自己的一个节日,并把它看作年龄增长的标志,全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日,所有人在这一日一同长大一岁。在古代先民并未出现历法之前,他们是通过自然景象的化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计算年龄的。十月被视为丰收之际,是农业生产周期的转折点,因此人们将十月定为一岁开始,举行盛大的庆典,共祝长康。

直到汉武帝改定太初历,以正月为年始,元旦成为官民通用的增岁节点。无论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元日赋诗中的正旦辟恶酒,还居易除夕夜发火销灯尽天明后的感慨,都是元旦增岁的真实写照。那句"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春节对联也一直延续至今。

虚岁存在源于古人缺乏精确的计时方式,但又有着实际的计算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个问题早已有了解决方案。我们对一个人的年龄掌握完可以精确到几乎没有必要的细节。何况,年龄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还牵涉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特定节点时,年龄的重要性更凸显。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六周岁的儿童才能入学,因此教育部规定,只有在当年8月31日前满六周岁的儿童可以报上小学一年级,而9月1日出生的孩子即使只差一天,也必须等到明年。

结婚、就业、参军、退休等等,都对年龄有明确的。因此,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虚岁的存在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有人说,夹在小孩和老人之间的人,最不愿意长大,对虚岁持反对态度的,往是他们。"我已不是三岁小孩了,我今年虚岁已经89岁了"和"我虚岁都35岁了",情绪完全不同。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虚岁,大部分都透露出焦虑情绪,时间的流逝凸显了个人能力的短板:虚岁增长,成就缺乏,焦躁和彷徨。对许多人来说,虚岁已经与年龄焦虑牢牢相。就像父母在督促孩子起床时倾向于把八点说成十点半一样,通过夸大事实的方式来突出事件的紧迫性,以期引起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应责任和要求也随之而来,这是许多人生信条所信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


中国人年龄计算虚岁的原因是什么?

虚岁揭秘是谁发明的?你知道吗?

对于一个即将迈入20岁或者30岁的年龄坎儿的年轻人,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爸妈提醒ta:你今年已经二十多或者三十多了……对,他们算的是虚岁。

这对于赖着不想成年人的你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迎面一拳窝心一脚附赠兜头一瓢冷水,并产生了下图这种感觉↓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虚岁这个令人咬牙切齿的东西呢?

秦汉前的中国人生活在乱纪元,三体人一样算不清年份

看着日升日落,我们N年前的前辈们计算清楚了每一天,但年这个概念,却令他们头晕了。

像三体人一样,他们当时还没法按照星辰的运行精确计算太阳回归周期(年),因此,周朝末期之前的中国人(姑且先用这个后世的概念方便统称)差不多生活在乱纪元。

乱纪元的中国人只能依靠观察农作物的成长状况来确定。当忙过一个农业周期,谷物成熟、收获,那么也就算过完了一年。所以卜辞中的“年”从禾从人,《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谷熟”,也间接说明上古时代的“年”是“取禾一熟”之意。而这个周期的结点,就定在十月。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一句为“嗟我妇子,曰为改岁,人此室处。”又说在十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马王堆汉墓中绘制的月亮(左)和太阳(右)

对华北黄河流域来说,这个时节农作物收获完毕,旧的农业生产周期已经结束,新的生产周期即将到来。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十月作为一岁之始,举行盛大的节日仪式,大家互相祝贺长命百岁。说明此时年次更迭是在十月,而人们增长岁数也是此时。

但谷物的成熟,其实是个很不稳定的时间周期。

乱纪元的结束,归功于一批历法家。他们仔细地观察了各种天空和地面上的物候变化,寻找到了相对精确的周期性标志。

相传中国最早的历法是《夏历》。《夏历》分一年为十二月,包括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中气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依次类推。夏历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以寅月为正月,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以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

但《夏历》的闰月算起来非常麻烦,飘忽不定,所以实际算岁数只能取岁末增岁法,即在年末的最后一个月增加一岁。如果以岁首增岁,那就必须仔细计算闰月,因为中国古代实行的农历是阴阳历,每年的天数并不固定,平年和闰年甚至相差一个月。用岁首增岁法很容易搞混自己的年龄。

后来几朝历法为了压过前朝,总将岁首提前一个月。《秦历》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朔望月为子月,也就是今十一月。

为啥古人重虚岁不重周岁:为了收税

把年月算清楚了,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只有搞清统治下的人口年龄才能收税啊。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了中央政府就有了税,而自然经济下,税的直接体现是粮食和人力,所以怎么控制住人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问题。日本的中国史学者西嶋定生所谓“皇帝对民众实行个别人身支配”的秦汉时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登记人口。从秦始皇十六年(前231)“令男子书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颁布《户籍法》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只记载民众的生年或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

所以,按照这种计岁法,哪怕你出生在这一年最后一天,在岁数上也和出生在第一天的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便你们的实际年龄差了几乎整整一年。

这就是为啥古人重虚岁不重周岁的原因。

这项登记年龄的工作开始时间,在秦朝,是在“户时”也就是每年的八月。造籍——就是登记户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民户占年、官府案比、编定户籍等一系列活动,民众申报年龄后,官府经过核实再登到户籍上。因此要耗费时间,通常是两个月,那么取哪个时间点为记录之准呢,秦汉时的惯例是“计断九月”,包括户口统计在内的各种数据截止到当年的九月,为计簿提供户口数字的造籍作业就必须在九月底前完成。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粟在九月成熟。九月底结束统计,十月份就可以征发农闲的农民去服徭役,时间就对上了。

△在小麦和水稻之前,中国人最重要的粮食就是小米

因此,著籍时间事实上就成了官方年龄的增年节点。换句话说,官方年龄的增年节点不是以传统的岁首为标志,过了这一天就增一岁;而是以著录到户籍上的时间,也就是造籍的标准时间作为一岁的开始,简言之即以著籍为增年的标志。

在每年造籍的情况下,民众的一岁实际上就成了两个相邻著籍时点之间的时段。而民间自有一套算年龄的办法,可以岁末增年,也可以岁首增年,还有为自己庆祝生日的,这样一个人等于有了两个岁数,官方年龄和私人年龄。

到汉代,汉武帝进行了历法改革,采用更科学的《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从此东亚大陆的人类进入了规整的太阳回归周期纪元。

秦及汉初以十月为岁首的这段时期,造籍登记的时间在八、九月,所以民众也是“岁尽增年”;汉武帝改定太初历后,造籍时间没有变化;但正月成了岁首,就不能再说“岁尽增年”了,官方年龄和私人年龄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

这两个年龄是何时统一为一个今天所说的“虚岁”的呢?

是在唐朝。唐代在造籍年的前一年年末预报“来年手实”,造籍的标准时间实际上是在正月。至迟从唐代起,官方年龄已经变成了岁初增年,制度与礼俗最终合二为一。

古人连自己的年龄都往往算不清:岁末增年、岁首增年和造籍增年

以上两段,想必很多同学已经看晕乎了。不要紧,我们可以直接从这里往下看。

古代有这许多计算年龄的方式,虚岁的产生也绝非来自一种计算方式。岁末增岁、岁首增岁都有可能,他们可没有保持队形的好习惯。

实际上到了明朝,学者们就已经不太能搞清楚古代人怎么计算年龄的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古人“岁尽增年”的说法,他说:“今人以岁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岁尽之日而后增之。”

△主张“古人岁尽增年”的顾炎武同志

对这个说法,另一位大V钱大昕就不同意。钱大昕举出“绛县老人”的例子,认为古代实行周岁计年。钱大昕所举这个例子,是学者持“古人周岁计年”说的主要论据。

△主张“古人周岁计年”的钱大昕同志

据《左传》记载,“绛县”那个地方的老人都搞不清今年是哪年。襄公三十年,绛县人“不知纪年”,只知自己“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师旷推算出他生于“鲁叔仲惠伯会郄成子于承匡之岁”,即文公十一年(前616),时年73岁。因为计算起点是出生月和日,所以这个计算应该算是周年计算,支持了钱大V的周岁计年说法。

但仔细推敲,又感觉哪里不对了。绛县老人的出生日期比较特殊,他的生日“正月甲子朔”即夏正的岁首。这样,周岁、虚岁的增年节点在同一天;但在计龄上,周岁因为不算出生的这一年,就比虚岁少一年。到鲁襄公三十年(前543)二月,表面上已经过了岁首和绛县老人的生日;但当时行周正,三十年二月即夏正的二十九年十二月,实际上距岁首和绛县老人的生日还差几天。所以按照周岁算,绛县老人只有72岁;师旷说的73正是虚岁,即加上出生那一年的算法。这样,这个例子只能证明古人其实还是以虚岁来计算自己年龄的。

事实究竟如何,答案在风中飘,就无法追究了。

最后才是本文的重点:虚岁作为一种连发明虚岁的古人都搞不清的东西,你可以完全不用理会它对你的心理压迫,拥抱年轻的周岁,享受门槛之前的最后时光。

中国人为什么还有虚岁?

从近代开始,西方的计龄方式逐渐通行于全球,并传入中国。因此,现代中国有了两种计龄方式。为了相区别,两者被分别称为虚岁和周岁。这样,才给人以中国人多了一个虚岁的错觉。

虚岁的历史:《夏历》分一年为十二月,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以寅月为正月,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以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

但《夏历》的闰月算起来非常麻烦,飘忽不定,所以实际算岁数只能取岁末增岁法,即在年末的最后一个月增加一岁。如果以岁首增岁,那就必须仔细计算闰月,因为中国古代实行的农历是阴阳历,每年的天数并不固定,平年和闰年甚至相差一个月。用岁首增岁法很容易搞混自己的年龄。

扩展资料:

虚岁和周岁的区别:

1、计算方法不同:

虚岁从一算起,逢新年长一岁,遵农历(阴历)。

周岁从零算起,逢生日长一岁,遵洋历(阳历)。

2、历法不同

由于虚岁与周岁的计龄规则不同,相应的历法也不同(农历不同于公历),所以一般来说,一个人从春节到生日前一天,虚岁比周岁大两岁,而从生日到除夕,虚岁比周岁大一岁。少数春节前后出生的人,在某些年份的春节前后的少数日期里,两者相同,或者虚岁比周岁大三岁。

“虚岁”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周岁和虚岁?

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对于“周岁”是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楚。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件让人容易迷惑的事情。中国人说到年龄时常常使用一个词叫做“虚岁”。

什么是虚岁?

虚岁是与实岁(现在统称作周岁)相对的一种记岁方法。顾名思义,“虚”是虚假之意,“实”则是真实之意。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一个人出生的当年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新年增加一岁。与现代不同的是,在古代,虚岁是唯一的记岁方法,所谓的岁,指的就是虚岁,没有什么周岁虚岁的概念。

虚岁中没有以零为起点的观念,没有个人特别生日的记岁方法。按照民间的习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在百日之前,人们还会以日为单位来计算他的大小,一过百日,人们就再不会计算他的日龄或者月龄,而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年龄。从理论上说,一个人一出生,就被认为是一岁了,以后逢年便长一岁。

为什么会有虚岁?

一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科学知识,二是中国祖先的民族性格。

历法建立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之上。古人观察太阳的升起和降落,白天和黑夜的循环,产生了日的概念。所谓“日”就是一个昼夜。观察月亮圆缺的变化,从月圆经过月缺,再到月圆,由月的圆缺变化产生了“月”的概念。所谓“年”就是寒来暑往、草木枯荣的一个周期。年、月、日概念的建立是历法得以产生的基础。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就是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

这种历法的特点造成中国古代历法的不精确性。

生辰与属相

中国古人没有现在我们所谓“生日”的概念,与“生日”含义最接近的词是“生辰”、“诞辰”。生辰和诞辰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生日,生日是以日为最小单位的,就是一个昼夜二十四小时的一天;而诞辰和生辰则是以时辰(时刻)为最小单位的,古人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称为十二时辰。

与生辰密切相关的是属相。属相是中国古人创立的一种用十二种动物形象为代表,记录人的出生年份的记岁方法。研究证明,生肖是在干支纪年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十二种动物对应着十二地支,以动物作地支标志。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属相。这种记岁方法有一些特点:首先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每一年对应一个属相,不计月日和时辰;其次,没有空缺位置,没有零的概念,每一个人不论你的生命在一年中占有多大的时间份额,哪怕只有一天,也必定有一个属相。虚岁就是这种记岁方法导致的结果。

我们的祖先对年的认识很早,正是由于中国古人天文历法起源特别早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祖先纪年方法的原始性。原始思维没有抽象的数字概念,古人之所以按年记岁,就是因为古人没有时间的抽象概念,只能把年、岁当作一种动物或者妖怪,而动物和妖怪是不能拆分的,只能过一个整体的年,只能增加一个整体的岁。这可能就是过年增岁的起源。

新年有增岁的意义,其实就隐含在过新年的各种具体活动之中。自古以来,全国各地都有着相同的过年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拜年。拜年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拜年,是在家族或宗族的亲戚之间串门走动,拜见老年的亲戚,给老人送礼、磕头、祝福;同时接受孩子们的新年问候,给孩子压岁钱。为什么有这种活动?就是因为这一天被当作每一个人的生日。

新年有一副经典对联,叫做“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最能反映新年增岁的意义。


相关标签: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本文地址:https://www.rixiy.com/article/58fcc0b405bacde7e9db.html

上一篇:揭秘究竟是为什么呢一听东北话就想笑,笑出内...
下一篇:探寻名字非常糊弄的水果99%北方人不认识的...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s://www.rixiy.com/" target="_blank">日夕导航</a>